查看原文
其他

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|乡村图书馆:留住乡愁,种下希望

黄琳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21-05-28


“少年强则中国强,中国强则家兴旺。长江黄河水,一浪奔一浪,传承千年势不可当……”


视频拍摄:黄琳 孔宋羽 陈生

后期制作:路滢月 旦增西合加


2020年7月的一个早上,沿着雨后苔痕斑驳的山道,《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》记者一步一滑地向山顶的乡村图书馆前进。接近目的地,耳畔传来阵阵清脆明亮的歌声,这是越民生义工团的义工楼国春与郦燕在教孩子们唱《少年强则中国强》。


乡村图书馆。陈生 摄


眼前是诸暨市马剑镇上和村的侯门山乡村图书馆。“这里原是上和村的学校,由于学校撤扩并废弃了十多年。于是,我们借助公益的力量,想把它打造成一个集文化教育、亲子活动、留住乡愁的文化基地。”越民生义工团负责人陈可英介绍,她曾在这里入学,也在这里当过老师。


于是,一直被叫作“后门山”的地方有了一个含义更丰富的名字——“侯门山”,校园内废弃的教室成了一间间图书馆和活动室。越民生的义工和村民们挑起扁担,将募捐的书籍、桌椅一件件挑进了乡村图书馆。


“这里所有的物资都写着爱的名字。”陈可英笑着说,曾在这里工作过的教职工成了图书馆的义工,从学校走出大山的学子纷纷捐献出爱心款,图书馆留住了乡愁更种下了希望。


乡村图书馆主要为儿童服务,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,这里开设了越民生阅读大课堂,邀请作家进行公益讲座,指导孩子们阅读和写作。


7月10日,乡村图书馆开启了暑假模式。24个家庭来到这里唱歌、读书、做手工,共度愉快的亲子时光。


义工在教孩子们贴画。孔宋羽 摄


“读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童话,不过那时主要是逗同学们开心的。后来我写的《公鸡凯特》,原型是我家养的一只鸡,是我童年的深刻记忆。童年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。”诸暨作家宣月秀和孩子们一起读自己创作的《香榧国的女儿》,回忆起了创作初衷。


“家长也得且走且学习,与孩子一起成长。我觉得,父母是给孩子一个信任和热爱生活的起点。”孩子们在参加阅读讲座的间隙,家长们分享起各自的家庭教育。想起女儿读小学的时光,宣绥娟与大家敞开心扉聊了起来。


“我觉得做香包就是缝个布袋,没想到实际做起来很难。很多事情真的是看着容易做着难啊。”在亲子互动的香包制作环节,黄宇翔有所感悟。“现在都是每天电脑、手机不离手,有机会坐下来和孩子一起缝个香包,真是美妙啊!”黄宇翔的妈妈感慨道。


快看那位“红马甲”,拿着相机,全程记录着大家的欢声笑语。“我就是个摄影发烧友,不专业的。”越民生义工陈生几次这样说。话虽如此,单反、手持云台、录音笔、专业剪辑软件等,设备齐全,应有尽有,一看架势就“不简单”。


这样的活动在乡村图书馆是常态化的。2017年5月,侯门山乡村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以来,已经举办大型主题活动40余场,各类阅读分享、讲座更是不计数。


乡村图书馆面积有1千多平方米,其中的3间教室被划分成少儿类、青少年类、成人类不同主题的图书室,4000多册图书每天向读者尤其是孩子们敞开怀抱,经典名著、英语绘本、地方名志等好书不少,而且还不断有新书在充实。


“文化是根,这里是村民尤其是那些走出‘侯门山’的莘莘学子寻根的地方,也是把文化传承下去的地方。”谈起建立乡村图书馆的初衷,陈可英这样说道,“我喜欢阅读和写作,更喜欢分享给孩子们。希望孩子们可以从书里去看世界,去认识人生,去追寻自己的梦想。”



(责任编辑:路滢月)

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| 到处都有可写的脱贫故事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| “90后”记者探寻湖南小康发展路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| 山水田园氲书香  一起来看浙江诸暨的“枫桥经验”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| 这是一条不能错过的新闻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| “串”起乡间故事     “绘”出陇原巨变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| 头号主播“鹅书记”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| “圈”出幸福生活    “逆”出乡村新颜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| 阳光的老乡  实在的小康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| 汪文汉:既是记者又是帮扶人

最近更新了微信版本的人,大家很难在杂乱的消息列表里找到我!
其实只要简单的几步操作,将我置顶起来——








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微信矩阵

↓看看更有针对性的细分领域↓

版话儿

版人版语

传媒瞭望

发行观察

广电家

好书品读

印业独家

中国农家书屋

中国出版

↑喜欢我,就点开二维码图片并识别我吧↑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